肥胖症的营养评估方法

面对肥胖这个全球性健康挑战,许多人尝试了各种减肥方法却收效甚微,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缺乏科学、全面的营养评估。

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数据,我国成人超重率已达34.3%,肥胖率达16.4%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,超过70%的肥胖患者对自身的营养状况缺乏准确认识。

今天,我们就来详细解析肥胖症的营养评估方法,帮助你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减重方案。

课程一览

  • 能量需求与消耗评估
  • 饮食行为与饮食模式分析
  • 营养素摄入状况评估
  • 饮食障碍风险筛查

一、能量需求与消耗评估

1、基础代谢率(BMR)测定

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、静卧、空腹和中性温度环境下所消耗的最低能量,约占日总能量消耗的60-75%。

测定方法主要有:

间接测热法:通过测量呼吸气体交换(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)来计算能量消耗,被认为是金标准。

在正规医院的营养科或运动医学中心可以进行这项检测,费用约300-500元。

预测公式法:最常用的是Harris-Benedict公式:

男性:BMR = 66.5 + 13.75 × 体重(kg) + 5.003 × 身高(cm) – 6.775 × 年龄(岁)

女性:BMR = 655.1 + 9.563 × 体重(kg) + 1.850 × 身高(cm) – 4.676 × 年龄(岁)

中国居民更适用的公式是刘学礼公式:

男性:BMR = (13.88 × 体重 + 416) × 4.186

女性:BMR = (11.75 × 体重 + 331) × 4.186

我曾经遇到一位35岁的女性患者小李,身高165cm,体重75kg,按照刘学礼公式计算,她的BMR约为6348kJ(1518大卡)。

但她一直认为自己”代谢差”,每天只敢吃1000大卡左右,结果营养不良指标已经出现,反而阻碍了减重进程。

知道自己真实的代谢率后,她适当增加了能量摄入,营养状况改善,体重反而开始稳步下降。

2、体力活动水平(PAL)评估

总能量消耗并不只是基础代谢,还需考虑日常活动消耗。

体力活动水平系数范围一般为:

久坐不动型:1.2-1.3(如办公室工作者,很少运动)

轻度活动型:1.4-1.5(如教师,每周运动1-2次)

中度活动型:1.6-1.7(如服务员,每周运动3-5次)

重度活动型:1.8-2.0(如建筑工人,每周运动6-7次)

极重度活动型:2.0-2.4(如专业运动员)

日总能量消耗(TDEE) = BMR × PAL

准确评估PAL的方法包括:

加速度计:通过穿戴设备记录全天活动强度和时间

活动日记:详细记录24小时内的各种活动及持续时间

IPAQ问卷:国际通用的体力活动评估问卷

中国营养学会的研究显示,超过65%的肥胖患者高估了自己的活动水平。

我的一位患者小张就是典型案例,他自认为是”中度活动型”,实际记录一周活动后发现只能算”轻度活动型”,这就导致他高估了自己的能量消耗约300大卡/天,相当于每天多吃一个汉堡的能量!

3、能量缺口的合理设定

减重的核心是创造能量缺口,但缺口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效果。

中国肥胖防治中心建议:

轻中度肥胖者:日能量缺口控制在500-750大卡

重度肥胖者:日能量缺口可达750-1000大卡

这相当于每周减重0.5-1kg,这个速度既可以有效减重,又不会导致代谢下降和肌肉流失。

实用减重能量评估工具:

能量消耗记录表格

减重期能量摄入推荐表

常见食物能量对照表

提供一个个性化减重能量计算示例: 小王,男,40岁,身高175cm,体重85kg,BMI=27.8,轻度活动水平

BMR = (13.88 × 85 + 416) × 4.186 = 8141kJ(1946大卡)

TDEE = 1946 × 1.4 = 2724大卡

减重期能量摄入 = 2724 – 600 = 2124大卡

二、饮食行为与饮食模式分析

1、饮食行为评估

饮食行为评估是解决肥胖问题的关键环节,主要评估方法包括:

三日饮食记录法:记录连续三天(包括两个工作日和一个休息日)的所有食物和饮料摄入,包括名称、烹调方法、份量等。

建议使用食物秤和标准计量工具,提高准确性。

进食行为问卷:评估情绪性进食、外部性进食和限制性进食等不健康饮食模式。

我国营养学家开发的”中国成人进食行为问卷”包含40个条目,可靠性和效度均较好。

饮食习惯访谈:了解就餐环境、速度、规律性等。

常见的不良饮食行为包括:

进食速度过快(小于15分钟/餐)

不规律进餐(跳餐或暴食)

大量零食和饮料

晚餐过晚或过量

边看电视/手机边吃饭

情绪化进食

外部刺激引起的进食

我曾经有一位患者,体重90kg,自称”不怎么吃东西”。

但通过三日饮食记录发现,他确实三餐量不大,但零食、奶茶和夜宵热量高达1200大卡/天!改变这些隐形摄入后,他3个月自然减重7kg。

2、饮食模式评估

不同的饮食模式对肥胖管理有不同影响。

常见饮食模式评估包括:

食物多样性评分: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食物分类,评估食物种类是否丰富多样。

研究表明,膳食多样性评分与营养素摄入充分性呈正相关。

“三大营养素”比例评估:评估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和脂肪的能量贡献比例是否合理。

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健康比例为:

碳水化合物:50-65%

蛋白质:10-15%

脂肪:20-30%

肥胖患者常见的不合理饮食模式有:

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模式:”碗半斤,菜一两”型

高脂肪高蛋白质模式:”肉食主义”型

低膳食纤维高精制食品模式:”精细食品”型

不规律进食模式:”省着吃,猛地补”型

根据中国健康调查数据,大约76%的肥胖患者存在至少一种不健康饮食模式。

针对不同的饮食模式,干预策略也应不同。

比如对于”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”模式,可推荐以下一日平衡膳食:

早餐:全麦吐司2片(50g)、煮鸡蛋1个、牛奶一杯(250ml)、黄瓜半根

午餐:糙米饭半碗(50g干重)、清蒸鸡胸肉100g、炒青菜150g、番茄豆腐汤一碗

晚餐:藜麦50g、煎三文鱼100g、什锦蔬菜沙拉200g 加餐:苹果1个、原味酸奶1杯(不加糖)、坚果15g

这样的膳食模式保证了足够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,同时限制了精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过量摄入。

3、饮食信念与知识评估

饮食认知和信念会极大影响饮食行为。

常见误区评估包括:

对食物能量的认知(是否低估高能量食物)

对健康食品的误解(是否认为标榜”健康”就可无限量食用)

对减重的不切实际期望

饮食禁忌和偏好
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调查,请100位肥胖患者估计不同食物的能量。

结果显示,平均低估了油炸和甜点类食物热量的47%,而高估了水果和蔬菜热量的26%。

一位女士认为水果全是”负卡路里”食物,每天吃两斤水果还想减肥,结果只添了体重。

针对这些认知误区,可以设计食物能量识别卡片,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认知。

例如:

一杯奶茶(约700ml)≈一碗半米饭的热量

三片薯片≈一个苹果的热量

两块巧克力≈一个鸡蛋三明治的热量

完整内容,请加入我的知识星球“平哥说营养健康”即可访问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