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您的血压有点高啊,要注意控制。”
这句话,不知道您或您身边的亲友是否曾经听到过?在医院的内科门诊,这几乎是医生每天都要说上百遍的一句话。
看似简单的一句提醒,背后却是一个困扰全球的健康难题。
高血压作为”无声的杀手”,已经成为当代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。
它不声不响地损害着我们的血管系统,却往往等到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时才被人们真正重视。
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”沉默的伤害者”,认清它的真面目,学会与它和平共处。
课程一览
-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标准
- 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
- 流行病学数据与风险因素
- 高血压的社会经济负担
一、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标准:数字背后的健康警报
“120/80″——这组数字几乎是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”正常血压”,但高血压到底是怎么定义的?血压超过多少才算高?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又该如何区分?
1、什么是血压?
在谈高血压前,我们先来理解血压的概念。
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。
它通常用两个数字表示:收缩压/舒张压,单位为毫米汞柱(mmHg)。
收缩压是指心脏收缩时产生的最高压力,舒张压则是心脏舒张时的最低压力。
这就像自来水管中的水压,心脏跳动时压力高,休息时压力低,但水流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压力。
2、高血压的诊断标准
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(2018年修订版),成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: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,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,收缩压≥140mmHg和/或舒张压≥90mmHg。
简单来说,如果您多次测量的血压超过140/90mmHg,就需要考虑高血压的诊断了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将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为130/80mmHg,但目前中国及大多数国家仍采用140/90mmHg的标准。
这并非是中国标准”落后”,而是考虑到不同种族、地区的人群特点及医疗资源配置等因素后的审慎决定。
3、高血压的分级
高血压并非只有”有”和”没有”两种状态,它有不同的严重程度。
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高血压分为三级:
1级高血压:收缩压140-159mmHg和/或舒张压90-99mmHg
2级高血压:收缩压160-179mmHg和/或舒张压100-109mmHg
3级高血压:收缩压≥180mmHg和/或舒张压≥110mmHg
此外,还有一种被称为”临界高血压”或”正常高值”的状态:收缩压130-139mmHg和/或舒张压85-89mmHg。
虽然尚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,但这类人群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显著增加,需要引起重视。
有趣的是,中国人对血压的描述常常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。
在北方,常听人说”我血压有点儿高”;在南方,可能会说”我血压冒起来了”;而在东北,则可能是”我血压蹿高了”。
不管怎么说,只要数值超标,都需要认真对待。
二、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:一样的表现,不同的根源
高血压就像”感冒”一样,是一种症状表现,而非单一的疾病。
按照病因,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。
1、原发性高血压: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
原发性高血压,也称为特发性高血压或原因不明的高血压,占所有高血压病例的90%-95%。
它没有明确的单一病因,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的因素包括:
遗传因素:如果父母双方都有高血压,子女患病风险比一般人高4倍
年龄增长:随着年龄增长,血管弹性下降,血压自然升高
不健康生活方式:高盐饮食、缺乏运动、过度肥胖、长期精神压力、过量饮酒等
代谢异常:胰岛素抵抗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
有位患者曾幽默地说:”我的高血压是’全家福’,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都有,我这是’遗产’啊!”虽然带着调侃,但确实点出了高血压的遗传倾向。
不过,即使有家族史,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,也能有效延缓或减轻高血压的发生发展。
2、继发性高血压:寻找”幕后黑手”
继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病例的5%-10%,是由特定疾病或情况导致的血压升高。
最常见的原因包括:
肾脏疾病:如肾实质性疾病、肾动脉狭窄等
内分泌疾病: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、嗜铬细胞瘤、库欣综合征等
血管疾病:如主动脉缩窄
药物因素:如口服避孕药、糖皮质激素、非甾体抗炎药等
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
继发性高血压的特点是治疗原发疾病后,血压可能恢复正常。
这就像找到了”幕后黑手”,解决了真正的问题,高血压这个”表面症状”也就自然消失了。
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内分泌专家曾分享一个案例:一位27岁的年轻女性,血压高达180/110mmHg,常规降压药效果不佳。
经过详细检查,发现她患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,手术切除病变的肾上腺后,血压迅速恢复正常,不再需要任何降压药物。
因此,对于年轻患者(<40岁)、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、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,应考虑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,进行相应的筛查和诊断。
三、流行病学数据与风险因素: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
1、高血压的流行现状:一组令人震惊的数字
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(2022)数据显示,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.9%,也就是说,近3亿中国人正在被高血压困扰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18-24岁青年人群的高血压检出率已达到4.0%,高血压正在”年轻化”。
全球范围内,约有13亿人患有高血压,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。
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,到2025年,全球将有超过15亿高血压患者。
更触目惊心的是知晓率、治疗率和控制率的”三率”数据:我国高血压知晓率为51.6%(仅一半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),治疗率41.1%(知道患病的人中只有不到一半在接受治疗),控制率16.8%(所有高血压患者中只有不到1/5的人血压控制达标)。
这意味着,在100个高血压患者中,只有约17个人的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!
2、高血压的危险因素:可控与不可控
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,有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,有些则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改善。
不可控因素:
年龄:年龄每增加10岁,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约10%
性别:45岁前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,绝经后女性患病率超过男性
遗传因素:父母有高血压,子女患病风险增加
可控因素:
高盐饮食:我国居民平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0.5克,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5克
肥胖:体重每增加10公斤,收缩压升高约3mmHg
缺乏身体活动:久坐不动使高血压风险增加30%
过量饮酒: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5-10mmHg
吸烟: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,心率加快,血压升高
精神压力: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,使血压升高
有趣的是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高血压的分布呈现出新特点:过去主要见于城市富裕人群,现在农村和低收入人群的患病率也在迅速攀升。
这种现象被称为”高血压的双重负担”,反映了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健康挑战。
3、低盐饮食:简单但有效的防控措施
在众多高血压危险因素中,饮食中的高钠(盐)摄入与高血压关系最为密切。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,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量的两倍多。
减少食盐摄入是最简单、最经济、最有效的高血压预防措施之一。
研究表明,将日均食盐摄入量从10克降至5克,可使收缩压下降5-10mmHg。
以下是几个实用的低盐饮食建议:
使用”一勺盐”:准备一个5ml的小勺,全家一天的烹饪用盐不超过一小勺(约6克)
尝试”盐勺子”:市面上有专门的限盐勺,每按一下约0.5克盐
选择替代调味品:醋、柠檬汁、香料、草本植物等可增加食物风味而不增加钠的摄入
少吃加工食品:加工食品中的”隐形盐”往往是我们摄入钠的主要来源
推荐一款低盐但美味的家常菜做法:
香草烤鸡:
材料:鸡胸肉300克,橄榄油15ml,大蒜2瓣,迷迭香、百里香、黑胡椒少许,柠檬1/2个
做法:将蒜末、香草、1/3勺盐、黑胡椒与橄榄油混合,涂抹在鸡胸肉上腌制30分钟;烤箱预热180度,将鸡肉放入烤20分钟;出炉前挤上柠檬汁增香提味
特点:通过香草和柠檬替代部分盐分,降低钠含量但保持风味
四、高血压的社会经济负担:被低估的健康危机
高血压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,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。
它带来的负担远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。
1、高血压相关并发症:健康的多米诺骨牌
高血压被称为”无声的杀手”,因为它本身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但长期血压升高会对全身多个器官造成损害:
心脏:冠心病、心肌肥厚、心力衰竭
脑部:脑卒中(中风)、血管性痴呆
肾脏:慢性肾脏病、肾功能衰竭
眼睛:视网膜病变、视力下降
血管:动脉硬化、主动脉夹层、外周血管病
这些并发症往往比高血压本身更加危险和致命。
据统计,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与高血压相关的疾病,其中脑卒中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。
高血压是脑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,血压每升高20/10mmHg,脑卒中风险增加一倍。
可以说,控制高血压就是预防脑卒中最有效的措施。
2、经济负担:看不见的成本黑洞
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巨大的。
根据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的研究,2021年我国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直接医疗费用超过3500亿元,约占当年全国医疗总支出的8%。
这个数字还未包括因高血压引起的劳动力损失、提前退休和长期护理等间接成本,如果计入这些因素,实际经济负担将更加惊人。
一项针对北京地区的研究发现,高血压患者年均医疗费用是非高血压人群的1.6倍,而合并糖尿病、冠心病等疾病后,这一比例可达到4.3倍。
3、早期干预的成本效益:投资健康的高回报
虽然高血压的负担沉重,但好消息是,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,而且早期干预的成本效益比极高。
研究表明,每花费1元用于高血压一级预防(生活方式干预),可节省7元的后期治疗费用;每花费1元用于高血压规范管理和治疗,可节省3.5元的并发症治疗费用。
这意味着,投资高血压的预防和早期干预,不仅对个人健康有益,对社会整体也是高回报的健康投资。
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干预研究显示,通过社区高血压管理项目,使参与者的血压控制率从基线的27.2%提高到了58.9%,3年后脑卒中发生率下降了52%,项目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:11。
我们能做什么?从认识到行动
了解了高血压的定义、分类、流行现状和负担后,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健康挑战呢?
定期检测血压:无论年龄,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;3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-6个月测量一次
健康生活方式:限盐(<6g/天)、控重、戒烟、限酒、适量运动(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)
心理减压:学习应对压力的健康方法,如深呼吸、冥想等
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:遵医嘱规范用药,不私自停药或减药,定期随访
下面推荐一套适合高血压患者的简易居家运动:
温和走路运动:
运动名称:间歇性步行
器械要求:舒适防滑运动鞋
动作内容:快走3-5分钟,慢走1-2分钟,交替进行
持续时间:总计30分钟
运动频率:每周5次
注意事项:运动中保持说话不感到明显气促的强度,避免过度疲劳
静力抗阻训练:
运动名称:握力球练习
器械要求:中等硬度握力球
动作内容:手握握力球,缓慢用力5秒,放松5秒
动作组数:每手10次为一组,做2组
组间休息:30秒
目标肌肉:前臂肌群
好处:可轻微降低血压,便于随时随地进行
深呼吸放松:
运动名称:腹式呼吸
动作内容:坐姿或仰卧,一手放腹部,吸气时腹部隆起,呼气时腹部回落
频率:每次呼吸4-6秒,重复10-15分钟
每日2-3次
好处: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,短期内降低血压5-10mmHg
结语
高血压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,却因其”沉默”特性常被忽视。
通过了解它的定义、分类、流行现状和社会经济负担,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这一健康威胁,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管理措施。
记住,血压控制不是医生的责任,而是每个人的健康课题。
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,不是短期行为,更不能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’。
让我们从现在开始,关注自己的血压,调整生活方式,共同降低高血压带来的健康风险和社会负担。
毕竟,健康是一种责任,更是一种能力!
参考资料:
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.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(2018年修订版).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. 2019;47(1):1-46.
国家心血管病中心.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. 中国循环杂志. 2023;38(1):1-20.
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.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(2022年版).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. 2022;50(8):665-696.
世界卫生组织. 全球高血压简报(2023版). WHO技术报告系列, 2023.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.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2). 2023.
中国卫生经济学会. 中国慢性病经济负担研究报告(2022). 2023.
平哥,ACE认证私人健身教练、营养师、健康管理师,开设有知识星球“平哥说营养健康”,海量营养健康资料,599元/年。

现开设减肥陪跑营,1/3/6个月陪跑,一对一减肥指导,个性化减肥监督,欢迎加入,微信:v83649822,扫码或者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