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胖症的疾病概述与定义

大家好!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可能会让不少朋友感到”压力山大”的话题——肥胖。

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:春节过后,体重秤上的数字像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;或者某天照镜子时,突然发现自己的”游泳圈”不知何时已经悄悄形成。

但肥胖不仅仅是外表的问题,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挑战。

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肥胖的医学定义、评估标准、流行状况以及它带来的健康风险。

课程一览

  • 肥胖的医学定义与分级标准
  • BMI、体脂百分比与腰围评估
  • 全球肥胖流行状况与趋势
  • 肥胖的健康风险与经济负担

一、肥胖的医学定义与分级标准

1、BMI指数:最常用的评估工具

说到肥胖,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”胖”或”瘦”这样的主观判断。

但在医学上,我们需要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定义肥胖。

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是身体质量指数(Body Mass Index,简称BMI)。

BMI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:体重(kg)除以身高(m)的平方。

比如,一个体重70kg、身高1.75m的人,他的BMI = 70 ÷ (1.75 × 1.75) = 22.9 kg/m²。
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标准,BMI的分级如下:

低于18.5:体重过轻

18.5-24.9:正常体重

25.0-29.9:超重

30.0-34.9:1级肥胖

35.0-39.9:2级肥胖

40.0及以上:3级肥胖(严重肥胖)

而中国营养学会考虑到亚洲人种的体质特点,对中国人的BMI标准做了调整:

低于18.5:体重过轻

18.5-23.9:正常体重

24.0-27.9:超重

28.0及以上:肥胖

不过,我想在这里友情提醒一下,在进行BMI评估时,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:BMI并不能区分体重是来自肌肉还是脂肪。

所以对于那些肌肉发达的人(比如健美运动员),BMI可能会给出”超重”甚至”肥胖”的误判。

2、体脂百分比:更精准的肥胖评估

体脂百分比是指人体内脂肪的重量占总体重的百分比,它比BMI能更精确地反映一个人的肥胖程度。

对于成年人,一般认为:

男性:体脂率在10%-20%为健康范围,超过25%为肥胖

女性:体脂率在20%-30%为健康范围,超过35%为肥胖

测量体脂率的方法有很多种,从简单的皮褶厚度测量、生物电阻抗法,到精确的水下称重法、双能X射线吸收法等。

日常生活中,智能体脂秤使用生物电阻抗法,虽然精确度不如专业设备,但对于监测体脂变化趋势已经足够了。

3、腰围测量:简单而有效的中心性肥胖指标

除了BMI和体脂率,腰围也是一个重要的肥胖评估指标,特别是对于评估中心性肥胖(也叫”苹果型肥胖”,即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)非常有效。

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,中国人的腰围参考标准为:

男性:腰围≥85厘米为中心性肥胖

女性:腰围≥80厘米为中心性肥胖

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则稍高一些:

男性:腰围≥94厘米为增加风险,≥102厘米为高风险

女性:腰围≥80厘米为增加风险,≥88厘米为高风险

中心性肥胖比单纯的总体肥胖更危险,因为腹部脂肪(特别是内脏脂肪)与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更密切相关。

二、全球肥胖流行状况与趋势

1、肥胖:一场全球性的”流行病”

可能很多人不知道,肥胖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种”全球流行病”。

根据WHO的数据,自1975年以来,全球肥胖率几乎翻了三倍。

截至2022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全球有超过10亿人超重或肥胖,约占全球成年人口的39%。

其中,肥胖人口约为6.5亿,占全球成年人口的13%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全球有3.4亿5-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。

2、中国肥胖状况:不容乐观

别以为肥胖只是西方国家的问题,中国的肥胖率也在快速上升。

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,2019年中国成年人超重率为34.3%,肥胖率为16.7%,与十年前相比分别上升了4.2和6.5个百分点。

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日益严重。

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显示,7-18岁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0.4%,较2014年上升了2.5个百分点。

在一些大城市,儿童肥胖率甚至超过20%。

3、肥胖趋势:未来更加严峻

如果当前趋势持续,预计到2030年,全球将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口超重或肥胖。

发展中国家的肥胖率增长速度尤其惊人,这与城市化进程加快、饮食西化、身体活动减少等因素密切相关。

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研究估计,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,到2030年,肥胖相关疾病将使全球GDP损失约3.3万亿美元,相当于全球GDP的2.8%。

完整内容,请加入我的知识星球“平哥说营养健康”即可访问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