冠心病的疾病概述与定义

“心脏是个挺辛苦的小伙伴,它每天都在不停地跳动,一刻也不休息。”

这话一点不假,我们的心脏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工作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
平均每分钟跳动70-80次,一天就是10万多次,一年是3600多万次,活到80岁,心脏已经跳动了近30亿次!

如此勤劳的心脏,难免会因为”供血管道”出现问题而”罢工”,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主角——冠心病。

课程一览

  • 冠心病的定义与病理特点
  •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
  • 心肌梗死与猝死风险
  • 流行病学数据与疾病负担

一、冠心病的定义与病理特点

冠心病,医学上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,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,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。

就像家里的水管被水垢慢慢堵塞一样,冠状动脉内壁逐渐被脂质、钙化物质等”垃圾”堆积,使得血管内腔变窄,血流受阻,心肌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,就出现了各种症状。

1、冠状动脉:心脏的”生命之路”

心脏虽然负责给全身输送血液,但它自己却不能直接从流经它的血液中获取营养。

负责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就是冠状动脉。

它像一顶”王冠”一样环绕在心脏表面,分为左右两支,然后再分出多个分支,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送到心肌的各个部位。

想象一下,如果给一座繁忙的城市供水的主管道出现了问题,整个城市就会陷入缺水危机。

冠状动脉对心脏的重要性,就像这条主管道对城市的重要性一样。

2、粥样硬化:血管的”慢性伤害”

冠心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是粥样硬化。

这是一种慢性、进行性的病变过程。

起初,血管内皮受到损伤,低密度脂蛋白(坏胆固醇)进入血管壁,被氧化修饰后触发炎症反应,吸引白细胞聚集。

随后,平滑肌细胞增生,形成纤维帽,内部充满脂质、坏死组织和钙化物质,构成粥样斑块。

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,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率高达40.4%,为粥样硬化的发生提供了”肥沃的土壤”。

粥样斑块就像河道中的”拦路石”,它不仅会使血管变窄,还可能因为表面破裂而诱发血栓形成,造成血管突然完全堵塞。

这种情况下,心肌细胞会因缺血缺氧而快速死亡,形成心肌梗死。

3、冠心病的危险因素:你中了几个?

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,了解这些因素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:

不可控因素:

年龄:男性≥45岁,女性≥55岁风险增加

性别:绝经前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,绝经后逐渐接近

家族史:一级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史(男<55岁,女<65岁)

可控因素:

高血压:每升高20/10mmHg,冠心病风险增加1倍

血脂异常:LDL-C每升高1mmol/L,冠心病风险增加约20%

糖尿病:患者冠心病风险是非糖尿病者的2-4倍

吸烟:吸烟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.5-3倍

肥胖:BMI每增加5kg/m²,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约40%

缺乏运动:久坐不动者冠心病风险增加约50%

不健康饮食:高盐、高脂、高糖饮食增加发病风险

过度饮酒:长期大量饮酒可损伤心肌,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

精神压力: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增加冠心病风险

中国心血管病中心调查数据显示,我国成年人中,高血压患病率为27.9%,糖尿病患病率为11.2%,吸烟率为26.6%,超重或肥胖比例达50.7%。

这些数据表明,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我国人群中普遍存在,亟需引起重视。

二、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

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,它是由于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种症状,典型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感、紧缩感或烧灼感,常伴有向左肩、左臂内侧、颈部、下颌部放射的不适。

根据发作特点和临床意义的不同,心绞痛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。

1、稳定型心绞痛:可预测的”警报”

稳定型心绞痛,顾名思义,其发作具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和诱因。

通常在体力活动、情绪激动、进食过饱、受冷等情况下出现,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在几分钟内缓解。

王大爷今年65岁,退休前是一名工程师。

最近一年,他发现每次快走10分钟左右,或者上楼梯超过两层时,就会感到胸口发闷、有压迫感,休息1-2分钟后症状就会自行缓解。

这种症状几乎每次都是在同样的活动量后出现,从未在休息时发作。

这就是典型的稳定型心绞痛表现。

稳定型心绞痛反映了冠状动脉有固定的狭窄,但斑块相对稳定。

当心脏工作量增加,需要更多血液供应时,狭窄的血管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流,就会出现缺血症状。

2、不稳定型心绞痛:危险的”红灯”

不稳定型心绞痛则更为凶险,它表现为以下任何一种情况:

新近发生的重度心绞痛(发病不超过1个月)

原有心绞痛症状明显加重(频率、严重程度、持续时间增加,或诱发因素减轻)

静息状态下发生的心绞痛

李阿姨今年58岁,原本偶尔在做家务时会胸闷,休息后能缓解。

但最近三天,她即使躺在床上不动也会感到胸痛,而且疼痛程度明显增加,持续时间也从原来的2-3分钟延长到10多分钟,就连含服硝酸甘油也不能完全缓解。

这种情况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,需要立即就医。

不稳定型心绞痛往往意味着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,可能已经发生破裂或侵蚀,表面形成了不完全闭塞的血栓。

这种状态下,患者随时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,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。

3、心绞痛的”面具”:非典型表现

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表现为典型的心绞痛症状。

尤其是老年人、女性和糖尿病患者,可能出现非典型症状,如:

上腹部不适或隐痛(常被误认为是消化不良)

下颌痛或牙痛

左臂或双臂麻木、疼痛

背部疼痛

异常疲劳

呼吸困难或气短

中国老年心血管病研究结果显示,约25%的冠心病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,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,这增加了疾病诊断的难度。

因此,对于高危人群出现的不明原因不适,应提高警惕,必要时进行冠心病相关检查。

完整内容,请加入我的知识星球“平哥说营养健康”即可访问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